出口企业遭遇三大潜在风险 |
|
|
坏账 退货 恶意索赔
本报讯 近日,许多企业纷纷向记者反映,随着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购买力下挫,部分国际买家破产,外贸企业面临的出口收汇风险明显加大,此外部分国际买家以产品质量等为借口要求退货甚至恶意索赔的案例也日益增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为此,记者采访了众多业内专家,为企业支招。
●案例1 客户破产货款成坏账
今年7月,沙溪某服装企业向美国一客户发去一批价值约40万元的成衣,签订合同时拿到6万余元订金。10月份,按惯例客户应付剩下的货款,可是迟迟没有到账。该公司负责人打电话询问才知道,该美国客户受金融风暴冲击已经申请破产,要想追回货款已基本没有可能。
中山相关外贸部门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地区进口商违约率急剧上升,进口商恶意拖欠货款造成出口企业坏账增加,给出口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支招:向驻外机构求救
中山市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出口收汇风险增大,进出口企业应多方熟悉国际贸易知识,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此外,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求客户提高合同预付定金比例,将风险控制在较小层面。出现重大的收汇风险事件时,可通过我国驻外经商机构与当地政府部门等机构进行磋商协调,做好事后补救。
●案例2 客户恶意压价变相退货
日前,火炬开发区某服装企业有一批输往美国的牛仔裤由于客户恶性压价拒付货款,企业最后决定将该批货物运回,此事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80余万元。
据了解,该服装企业其实是遭遇采购商变相退货。随着欧美市场需求萎缩,部分国际买家资金链出现问题,希望通过压价或以质量不符等原因要求退货获得现金流。小榄泰腾公司总监胡晨光表示,在经济不景气时,出口企业遭遇这种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
支招:出口严把质量关
据有关部门分析,出口产品遭遇退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口国提高产品质量标准,设置技术贸易壁垒;二是出口货物质量不合格或不符合客户要求;三是出口产品落后。胡晨光认为,为了不给国际买家退货的理由,出口企业除了要在签订合同时把握好相关条款外,更重要的是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严格把关,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口,对质量不稳定的产品坚决不出口。
●案例3 质量不合格遭巨额索赔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兑率跌破7.0,某家灯饰企业每周损失利润几十万元。无奈之下,这家企业就赶紧替换灯饰配件,降低产品成本,希望以此来弥补损失。但是不久,这家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两个货柜,被客户查到有将近20%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客户因此拒收货物,断绝合作关系,并向厂家索赔20万美元的质量赔偿金。
据业内人士介绍,上面这家灯饰企业是因为自身质量问题而遭遇索赔,而今年以来,也出现一些买家恶意索赔的案例。例如个别外国公司利用中国企业对“绿色壁垒”不了解的漏洞,订立合同时设立圈套,造成恶意索赔的情况。“部分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很容易倒在恶意索赔案件上面”。
支招:主动向国际标准靠拢
有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索赔是所有进出口企业都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娴熟的索赔处理技巧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把损失降到最低,而且可能因此加强和客户的合作,赢得客户的忠诚和更多的订单;而索赔如果处理不当,一个很小的索赔可能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灭顶之灾。
胡晨光表示,出口企业防止索赔及恶意索赔,当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应主动向国际标准靠拢,主动向进口国权威机构申请认证。出现索赔及恶意索赔苗头后,企业应注意收集证据,不要被动接受。同时,外贸企业在合同的订立、磋商阶段就需对其中的”绿色壁垒”条款加以充分注意,在对乙方的工艺技术水平能否达到相应的标准做出客观的评估后,再决定是否签约,切勿盲目接单。 刘红辉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2008.12.04
|
|
|
|